指纹社保应用系统
指纹社保应用系统
开发背景

近年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力开展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并同时推动全国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出现,企业关停并转造成参保职工无单位管理,当这类职工退休后死亡时,由谁来向社会保险机构申报成了问题,即便退休人员有单位也难保证如实申报。在立法中出于种种考虑,由退休人员提供生存证明还推行不了。另外,由于提供生存证明的方法还缺乏证明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养老金保发放的同时,控制养老金流失和保障离退休人员权力不受侵害的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经过前几年努力,养老保险、职业介绍、民政救助、公积金和户藉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一卡通”工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指纹IC卡技术(在IC卡中加入个人指纹信息)使涉及到社会保障的日常事务尽快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已成为可能。

针对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引入了生物识别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身份识别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由于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已将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自从80年代以来用人体的生物特征(如指纹、掌纹、面容、声音、虹膜、视网膜等)实现身份验证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众多的用于身份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方便、可靠、非侵害和价格便宜的解决方案,对于广大市场的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指纹识别作为识别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从指纹中抽取的特征值可以非常的详尽以便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平均每个指纹都有几个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我们的十个手指产生最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这足够来确认指纹识别是否是一个更加可靠的鉴别方式。

指纹是人体的特征,并且它们的复杂度足以提供用于鉴别的足够特征;如果我们想要增加可靠性,我们只需登记更多的指纹,鉴别更多的手指,最多可以多达十个;扫描指纹的速度很快,使用非常方便;读取指纹时,用户必需将手指与指纹采集头相互接触,与指纹采集头直接接触是读取人体生物特征最可靠的方法。这也是指纹识别技术能够占领大部份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